close



第三位醫師是
Dr. Sanze,所有醫師裡應屬他動作最快,但也最喜歡加刀,每次看刀房及時看板上如果出現了黃色的schedule(代表當天異動),十之八九一定是他的。星期二就這樣一路加到晚上八九點,幸好住院醫師讓我先走,不然再晚我應該會等公車等到天荒地老更欲哭無淚囉….跟著Dr. Sanze上刀我超級緊張,總覺得他陰晴不定,雖然嘴裡哼著歌和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麼愉悅,常不按牌理出牌,所以只要有同時還有其他醫師在開刀我就盡量避開這間刀房XD

Dr. Lossaso是我最喜歡的一位醫師,非常Gentleman,講話不急不徐,非常有耐心並且不管在門診或手術房,對醫學生、其他醫師、護士都一樣不厭其煩的解答疑惑;甚至在手術前會跟刷手護士和核對器械,解釋手術流程、對照分析影像,讓參與手術的團隊都清楚接下來要進行的步驟,雖然準備時間會拖比較久,但我相信這是對病人最負責,也讓我們學到最多的方式! 兒童醫院的手術事都會貼一張Time outcheck list,一共有七、八項,包括核對病人身分、標記手術部位、確認已做到informed conscent取得病人及家屬同意、確認應準備的工具藥品都齊全……等。一般醫師總是很快像自己喃喃自語一樣帶過,但Dr. Lossaso總是一項一項清楚陳述做到百分之百確認後才開始。過程中除了解釋、問問題,也會找機會讓我們幫忙,我真不知要如何感謝Dr. Lossaso的體貼和細心教學!

這禮拜跟著Dr. Lossaso看了兩台時間常的大刀(大概都超過五個小時),包括之前提過的Hirschsprung’s diseaseperineal pull- through以及一台pectus excavatum要做NUSS 矯正的手術。前者是極其精細的腸道手術,後者則是極致的暴力美學!! 第一個case: 兩週大的小弟GA 37 Wkt 出生後以腹脹表現,經過一連串檢查包括影像、barim enema、切片證實Huchsprung’s disease (aganglion and hypertrophied nerve fiber)。之後還有emesis, poor feeding等症狀,是從別家醫院轉過來的;由於transition zone再極低位,Dr. Lossaso決定用perineal pull- through ,也就是”Soave”式手術,犧牲病變段的mucosa,拉下健康段rectum做修補。這小朋友才出生兩週,大概就跟一隻玩具熊一般大,所有器械,包括拉勾用的traction器具都非常迷你。分離mucosa的技術細膩又耗時,待成功分離到transition zone之後還必須切片送frozen證實是否有ganglion存在。術後Dr. Kling以此病例為teaching round主題,我現在對這個疾病的認知應該算十分完整了。

第二個case是一位17歲的年輕人,先天有俗稱的漏斗胸(funnel chest, pectus excavatum),影響到不只是外觀,連帶心肺功能也較同年齡的人口差,因此手術是唯一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往會切除肋軟骨再做重建,但傷口大復原期較久;這次Dr. Lossaso用內視鏡輔助,在兩側腋前線開了約3-4 cm的傷口,分離一條胸大肌層之前的通道,再於接進胸骨處切口進入縱隔腔,最後要將一條彎曲成C型的鐵條由通道置入胸腔,有點像矯正牙齒的原理。最可怕的是放入胸腔後原本是凹面向上,要把鐵條轉成凸面向上,於是在這之前兩個醫師一人一邊拉住突出胸腔的鐵條上下猛力搖晃,麻醉醫師負責在頭那一側保護好病人的頭頸;他們說這叫”massage”,必須重覆好幾次,是為了整型出更大的空間來讓鐵條翻轉,我覺得病人就好像一隻串在鐵桿上的烤雞一樣被抖阿抖,太恐怖了…..但漫長的手術結束後,驚人的效果立即呈現,原本中央塌陷的胸廓瞬間挺了出來!!! It’s really really amazing!!


又一個禮拜過去,其實呢,小兒外科就好像在
round一般外科,各式各樣的case都可以看到,只是病人的size縮小很多;在陌生的環境和語言文化裡與師長、同事、病人溝通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總之就是多學多看,case by case學習,大致上工作模式與台灣是差不多的,每天穿梭在刀房,診間,病房之間,除了自己看書,教學時間,也是要學著在不同團隊間溝通,像是詢問護士夜裡病人的狀況,或一同照顧該病人的其他醫師、營養師有沒有下什麼新醫囑等等。到結束前,要試著更順暢的present病人,對病人關鍵的共病和檢查報告要更敏銳,把握與學姊老師病人溝通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al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