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投文化中心,是一位對於社區營造有理念和熱情的醫師所創辦
所參與的社區事務從社區醫療群,文史工作,資源規廣..層面之廣實在令我有點吃驚,
醫師的診所就在基金會隔壁,不過聽說鐵門已經很久沒拉開了,
可能是跑去開會或籌或下個活動吧!

今天的主題其實是要走入社區,深入了解社區醫療群的意義和他們所提供的服務.
一開始的理念是想將台灣的醫療習慣導入像外國那樣,
鼓勵民眾先到社區診所就醫,若真有需要才由醫師開轉診單,
進一步道大醫院,醫學中心做檢查和後續處理,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另一方面也是讓大醫院和小診所之間由競爭,互相"吃"病人的惡性循環,
轉而形成雙向轉診的合作關係.間接解決診醫學中心過度膨脹,
小診所快速凋零萎縮的情形.

藍醫師說他一開始就是為了這個因素而加入.
之後跟基金會有密切的往來,體認到其中的意義與自己理念相符,
參與愈來愈多除了醫療以外的事務.
我們討論到關於民眾和醫師參與度的問題,關於民眾,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
有人陪伴,有人設計活動,還有醫師願意做簡單的健檢,給他們叮嚀,
有志工每天送餐到家,陪著聊天,關心身體狀況,
口耳相傳之下,這幾乎已變成每個星期的期待的例行活動.
帶動了社區的活力和改善老年照護的問題,
至少以目前的社會狀況看來,是個好的措施.

那對於醫師呢? 因為一路來到基金會,光中央南路一條街上就有數十家診所林立,
但從放映的影片中,從頭至尾只見四五位醫師現身,
無論是居家訪識或在社區舉辦的衛教活動中現身宣導,演講.
藍醫師說,因為這還是要看個人,仍有許多醫師認為賺錢比較要緊,
或者換個角度想,他們也許賺了很多錢然後拿去捐給慈善機構,那也是另一種善行和助人的行為.

追根究底其實"make money"是個關鍵的問題.醫師說,很多人都認為醫師賺很多錢,
卻還要不斷提高掛號費,保費,好像永遠都賺不夠,
所以真正出社會後,你會發現不見得所有人都把醫師這個職位高高在上去尊敬和景仰, 有人是以不屑的態度來面對的.

然後又提到大家究竟當初是為什麼要進醫學系. 坦白說,那時候我並沒有什麼遠大崇高的目標,
只覺得能力似乎可以試試看,也不排斥日後與人面對面接觸的工作.
不過從大醫開始上醫學人文,到現在真正接觸了醫學本科,聽過太多理由,想法.也的確思考過.
這個原因,應該是可以變的吧! 現在想把一切簡化,就只因為那可以幫助人,因為相較之下是一份穩定並且有專業,被肯定和尊敬的工作,因為這算是一種最單純最直接,出發點是良善的職業,
所以我選擇要好好走下去,盡我的能力學,看,動手做.
不管是真的有很惡劣很勢利讓人留下刻板印象的醫師,
還是那些批評的人眼光太淺薄看不到醫師背後的艱辛努力和一切付出,
就像這學期我遇到的兩個PBL tutor說的,只要有所堅持,用心認真對待病人,
社會與病人終究還是需要這種醫師,誰喜歡不受重視又被海削一筆的感覺?

很慶幸今天還碰到一位正在北榮外科實習的學長,他跟我們分享很多想法,
也讓我看到,即使未來他走的是外科,不見得有機會再回到基層,
跟一般診所,文化工作者有接觸機會,這一兩個月的實習對他將來更不見得有幫助,
但他認真以對,還隨身背著單眼相機,照我們聽講,照我們討論,照北投社區的一景一物,
甚至課程後,他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在附近走走,吃小吃,
然後帶大家穿過幾條街,一邊講解老街老房子,祠堂的歷史.他並不是北投人,也才來沒多久,
這就是他下的工夫,去認識社區,社區裡的人,社區裡的大街小巷和老故事.

儘管很多人不滿意現在的社醫課,也有學長姐對目前R1要花六個月在基層醫療機構run PGY1;
不過如果像學長一樣,不管去哪裡,一定都可以找到值學習和花心思的小地方,
然後離開的時候有滿滿收穫.
希望以後我每到一個地方,也可以這樣,
這樣就算是漂泊,也踏實的多,不隨便就被風吹走被雨打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al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