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室進入醫院,從基礎進入臨床,見習剛開始的三個月裡,我們在手術室、診間、病房、station裡像海綿般汲取各項知識和技術。  
    雖然是在外科見習,但大家一開始踏入醫院最重要必須學習的就是如何跟病人接觸、互動。我永遠記得到和信第一個禮拜要去接病人,替病人量血壓,我在那間病房與station間短短幾步路的距離徘徊了多久;因為不曉得病人願不願意帶著病痛還讓我問這麼久病史做這麼多做檢查、病人會不會因為我是學生而覺得不信任不被尊重。我也記得,第一次進刀房的無所適從,戰戰兢兢換衣服,刷手,即便學校有教但還是不確定哪裡可以站,什麼東西可以摸都;總之每個規定都有一套學問而且攸關無菌觀念與感染管控;曾經一檯手術我重新刷手戴手套三次,曾經被護士被助手們連聲出聲制止動作而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現在是第三個月了,我幾乎可以在快速翻閱病例後,進入病房用自己熟悉擬定的history taking & physical examination順序去了解病人的主訴、主要疾病以外的身體狀況、甚至住院手術對他心情與家裡經濟的影響……等。我也可以在上刀過程中思考當下能夠幫上什麼忙然後儘快出手;開完刀後根據病人的需要開order,並在往後幾天照顧病人時知道特別需注意的vital sign,管路引流狀況,lab data,乃至他們的表情姿勢透露著何種訊息。不敢說所有的知識技巧我都學會了,但大多數情況下我能夠掌握重點然後學著處理、學著從每次不管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裡成長。 
    除了知識技術層面的精進,更重要的是對於醫病間關係的重新認識、體悟。像是在外科的三個月照顧術後恢復的病人,我發現最讓我最開心也最期待的,是看見病人露出的第一個微笑,還有看見他們安穩睡去,最好還加上宏亮的打呼聲。因為術後幾天,根本像變了個人似的,輸液、排尿功能未恢復,臉和四肢呈現嚴重的浮腫;麻醉、止痛藥讓整個人昏昏沉沉,噁心想吐,頭暈目眩,睡也睡不好。還必須忍著傷口撕裂般的疼痛,儘快下床站立走動,以求加速復原。真的是連想強裝笑顏、給你幾句應答都沒辦法! 所以一開始我很怕去問病人哪裡痛、有沒有不舒服,因為常常得到的回應只是一個痛苦無奈的表情,大概就是在表達”我現在全身都很不舒服你就別來吵我了吧~” 那時候我就只能默默退出病房,也不曉得還能多說什麼。 
    不過這樣的沮喪心結兩週後就解開了。怎麼說呢?很恰巧,頭兩個我primary care的病人,都是在星期天傍晚回到宿舍,進醫院探視他們時,清醒著對我露出術後第一個微笑。即使身上還掛著幾條管子,傷口也不見得完全不痛,但能笑、能跟我聊天,積極詢問何時能開始進食,抱怨怎麼沒吃體重還變重,問我開刀時肚子裡究竟是怎樣的情形......甚至還關心的問我怎麼這麼晚還沒下班,要我坐下聊聊;這些反應和舉動真的給了我莫大的動力,也總算比較放心;放心病人有順利恢復,也放心他們願意接納我,前幾天不笑不講話不是因為不想理我。因此現在我面對術後一張苦瓜臉,身心都承受著極大不適的病人,我還是會問有沒有哪邊不舒服,希望病人親自告訴我他的痛苦或我沒觀察到的情形;另外也適時鼓勵、教病人和家屬要怎麼做才可以讓自己好的快一點。   
    當然,不太順利的相處經驗也是有,例如幫病人on IV失敗,讓病人痛到流淚、要求找個有經驗能夠一次on成功的醫師來操作;我知道她不是故意要這麼說,只是打針真的很痛,但那時自己真的又愧疚又困窘,頓時覺得原本病人對我的信任和讚許在瞬間瓦解殆盡;更難過的是不曉得隔天要怎麼面對她和家人,再啟齒問她手上被我打失敗的針孔還好嗎。即使最後這件事最後是圓滿落幕,每次操作procedure我還是如履薄冰,深怕自己以”身為照顧團隊的一員”為理由,對病人做的每件我其實還不是非常熟練的事,是否增加了他們的擔心、負擔,或是被多扎一針的痛苦。所以針對要進行的每個動作,我們會自我要求要更加熟練;針對病人提出的問題,或詢問老師,或想辦法找到答案,要解釋到病人聽懂為止。這樣的壓力不小,但真的會發現這種學習動力遠勝於之前在教室裡念著一本本共筆只為填完一張張考卷。不僅更有挑戰性,也更有趣,更令人印象深刻。 
    自己的學習和體驗以外,和信還有很多關心我們、認真教學的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學長姐,他們用心安排了許多訓練課程和討論會,讓我們有機會思考問題,發表意見,聽同儕的分享。老師們甚至仔細閱讀學生每天的學習日誌,在一旁空白處寫滿回應,答覆我們的疑惑,稱讚我們的小小成就,化解我們的沮喪。老師要求多,但相對也真的放手讓我們做很多事;因為不實際操作就不曉得自己的不足,永遠也不會進步。我被外國來的教授和和同學問過幾次:「台灣醫院的醫師都像這些老師一樣花那麼多時間陪你們討論paper,討論病人狀況,看著你們做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一樣樣提出檢討和建議嗎?」真的很感謝老師對我們的耐心教導和信任,引領我們在進入臨床工作之初,學會以該有的態度及技巧面對不同挑戰、適應不同環境,而且有好榜樣做為努力的目標。  
    短短個三個月,收穫滿行囊。翻著自己的日記,有段關於壞消息告知的心得我這樣寫道:「……這攸關生命的問題,是如此沉重;壓在病人,家庭,身旁的朋友,所有醫護人員的肩膀上,是如此無遠弗屆。老師說,作病情告知,不要給病人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也不要太過危言聳聽;任誰面對這種問題,就像陷在深潭,只要看見浮木就會緊緊抓住,而醫師扮演的角色往往會是那根浮木;與病人距離如何拿捏,又怎樣做到建立互信互諒的關係,其中的學問恐怕這輩子行醫的路上學也學不完……」未來幾十年我們還有太多學術知識和人際相處技巧要學要精進,偶爾我們也許會因為太忙、壓力太大而麻木,但我希望在進入醫院最初幾個月很多"第一次"的感動、感觸要永遠清晰的被記得,在面對之後的難題都可以重拾用這種積極的衝勁和態度去面對,清楚看見最初的目標和曾經做過的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al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